有这样一个人,耄耋之龄仍活跃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的教学与科研第一线;有这样一种情,忍着丧偶之痛,毅然将无私大爱洒满江南;有这样一种精神,淡泊名利甘化春泥,只为将桃李布满天下……他,就是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首任院长——姚惠源教授。
朗朗乾坤蓄笔尖,三尺讲台显魅力
姚惠源教授是我国稻谷加工工程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是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专家。从教50多年来,他教书育人、著书立说、潜心科研,取得了累累硕果。但他最为自豪的,是为国家食品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博士点的博士生导师,姚教授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
自1961 年执教至今,姚教授躬身耕耘,授业解惑,培养了大批本科生及60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们目前大多分布在国家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大型企业研发中心、质量监督局等岗位,并各自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姚教授独出心裁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摆脱了生硬死板的教条式讲解,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使学生们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创新能力。如今已到耄耋之龄的姚教授,仍然坚持每学期回校与青年学生交谈,给予其科研指导;坚持每学年给本科生做学科讲座,发扬江南大学的校风精神,传承本学科和院系的学术理念。
坚守讲台直至退休的他,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 “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 “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他说:“我始终要对事业执着、对社会诚信、对同事友善、对学生负责!”
薪尽火传育学子,情动江南成大爱
2014 年 2 月,姚惠源教授的爱人胡珏琴老师不幸离世。在胡老师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当所有人都替姚惠源教授担心,希望他早点从悲伤中恢复时,姚教授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拿出夫妻两人毕生共同积蓄中的50万,再募集50万,建立百万奖助学爱心基金,资助食品学子。姚惠源教授深情地说:“这是我和珏琴十几年来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她早年因家境贫寒接受了国家和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才能够继续学习,她生前就一心想着要为那些和她有一样经历的学生们做点什么。现在她走了,这个事情我来做。”一席话让在场的众人难忍泪水,纷纷被老人的爱心与大义深深感动。
姚惠源教授的善举得到了学校与社会的高度赞誉和支持。学校及各学院的老师纷纷响应捐助奖助学爱心基金。姚教授还亲自编写了四百字的短信,将他的想法和对爱心的邀约一同发给了他在社会各界的朋友及学生。他写道:“我都是个快八十岁的老人了,唯一想做的就是给后人留下一点爱心……”凭着他在食品业界“泰斗”级的威望、自身的人格魅 力和学术影响力,从 2014 年 3 月初至 5 月初,短短两个月的时间,59 所高校、研究院所、企业的爱心人士纷纷响应,共捐助爱心基金 215 万。
随后,基金募集如燎原之势:2015 年奖励学爱心基金理事会第二次会议 时捐赠总金额增至 280 万,2017 年新增爱心基金 36 万,截至 2017 年捐 赠总金额已达 316 万元。
乐化春泥布桃李,惠泽学子藏功名
姚教授谦逊质朴,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上甘当人梯。他的高风亮节赢得了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的敬重。
当被问及基金的设立为何能获得业界如此广泛的响应和大力支持时,他只谦逊地回答道:“我始终坚信献爱心、做善事是社会绝大部分人的主流价值观。此次各界的大力支持只是我和夫人的一些想法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认可罢了。”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先,这是国家和人民赋予食品人的担当与责任。几十年来荣誉也好,光辉也好,对我个人来说都是过眼云烟,能为后代、为社会、为国家留下点什么才是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他就是这样,始终不计名利,无私忘我。正如姚教授所言,教师的付出与关爱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将来他们有能力回馈社会之时,这颗种子定会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近年来,受“姚惠源、胡珏琴百万奖助学爱心基金”资助的 140 余 名学生心怀感恩、自强不息,有的步入了更高的学习阶段,有的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将感恩之情化作更多的爱心奉献给母校和社会。姚教授也继续着他未完成的事业,仍然做着许多学生人生路上的掌灯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朴素谦逊的姚惠源教授似乎很不愿谈及自己,他一直说自己个人所做的一切都是有限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再大的功绩都动摇不了他那一颗淡泊名利的心。
上一条:江南大学学生资助工作简报(2... 下一条:学生资助中心举行2019年学生...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910283,85928172
服务邮箱:zzzx@jiangnan.edu.cn